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

「便利」的成本有多大?

Zipcar的計費模式威脅到租車公司與計程車生意,成功攻略市場,卻仍有虧損,顯示出創新革命的背後,那些「看不到的成本」也須檢討。

【撰文/劉威麟】

最近在美國有一間公司正籌備股票掛牌上市,這間公司叫「Zipcar」,相信許多在近幾年內到過美國留學或探視朋友的人,皆很難不注意到這家新「租車公司」。它的車子,就擺在一般的停車場內,它是一個「無人」的租車連鎖店,每一間「店」,就只有一輛車在那邊!

Zipcar的成功,網路的技術功不可沒,成為會員後,使用者得經過Zipcar網站,找到哪裡有車子,通常這樣的點一定分散的四處都是,網友可以透過網路地圖,找到一輛離他最近的車子,立刻預定下來,就能到現場取車!

但,網路只是一部分,也要歸功現代的「無線通訊」技術,Zipcar一開始就會寄給每位會員一張「感應卡」,當網友在Zipcar網站上面訂了這輛車、付了該付的錢,它便會發送訊號到車上,而網友到那輛車的旁邊,就可以憑磁卡輕鬆打開車門、發動引擎。

計費模式前所未見

重要的是,Zipcar的成功,是因為它真正帶給人們更高的「便利」──而這個「便利」,並不是它的網站或它的無線通訊技術所給的,主要是Zipcar巧妙的在這些技術之上,架上一個前所未有的「計費模式」。

其他租車公司都是以「日」來計,今天九點來租車,到了明天同一時間來還,中間如想早一點還,都是同樣的價錢,而Zipcar竟然讓消費者可以「以小時計費」,每小時八美元,周末假日則每小時九美元,而且由於它的「點」又多,這一小時租了車,開到另一處還車就可以了,網友覺得非常的方便!

也就是因為以小時計費,消費者平均必須付出的錢就降低了,而Zipcar更進一步的將所有保險規費通通都含在一個定價內,讓消費者更有「一個價錢就搞定」的痛快感,於是就拚命的付錢了。Zipcar找到了另一大塊的需求,不但挖到了舊式租車公司的牆角,也侵入了「計程車」的市場,可說是「破壞式創新」的極成功案例!

未真正賺錢就上市

有趣的是,這一場驚奇之旅,即將到了另一個高點,Zipcar營運了近十年,終於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掛牌美國股市了。但,就在它要掛牌之前,我們才驚訝的發現,其實Zipcar還沒有真正的賺錢!儘管它今年第一季比上一季的營收增加了二二.五%,來到三千三百二十四萬美元,但它的當季虧損,也從原本的三百萬美元擴大到五百三十三萬美元。甚至在它併購了歐洲最大的類似廠商Streetcar後,營收到了三千九百萬美元,虧損亦擴大到六百萬美元,並未好轉,而目前已經有至少三間租車大廠進入此市場競爭,Zipcar的驚奇之旅,是否能繼續下去呢?

創新背後成本更大

大家發現,Zipcar雖然帶來便利,且降低總價,但其實每一小時計費,「多付」的空間更大,你開到城外某一處平常就是需要一小時又十分鐘,由於多了那個十分鐘,你可能就得付到下一個整點。而且,Zipcar另有規定,里程數絕不可以超過大約一百八十哩,有些消費者可能租了一天,付了六十美元,結果還得多付六十美元的「超出哩程數」的費用,等於平常的兩倍多!如果沒有依規定還回車輛,還要再加罰五十美元,等於你只要遲到一點點,又是「雙倍」的錢在伺候,消費者享受到「便利」,但往往付出更多的錢。重要的是,Zipcar顯然並不能從這些「多付的錢」去涵蓋它的營運成本,以致於到現在還無法真正賺到錢!

而當初創立Zipcar的創業家,早就將公司交給其他人經營,現在自己開設了另一個專作「共乘」的網站叫Goloco.org,還開了一個叫「Network Musings」的部落格,創業家繼續進行「創新」,希望再帶來其他更大的革命,但,Zipcar風光創新的背後,到底胡里胡塗的付出了多少「成本」?消費者多付,廠商也多付,這些「看不到的成本」,反而也會是另一個值得檢討的商業案例,讓我們更看清楚創新事業的全貌。
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非凡新聞周刊》2010年223期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Twitter

熱門文章